资讯信息
       宝鸡楼市
       二手房行情
       租赁行情
       商品住宅日成交
       预售许可证
    重点房源推介
    政策法律
    全国人大
    国务院
       行政法规
       国发国办文件
    部委规章文件
       住建部规章
       住建部文件
       财政税务局
       其它部委及法院
    省级法规及文件
    市级文件
       市政府文件
       市级部门文件
    证券法律政策
    专题报道
       经验分享
       资料分享
       股票知识
       健康保健
    加盟八千家
       加盟八千家
       经纪人天地
   
   当前位置--八千家资讯--经验分享--正文

从墓葬中的“异例”看秦文化的传播2
    您访问8000j·宝鸡房地产网    录入:绿叶 时间:2018-05-12 17:12:57  点击数:1862    

(六)洪塬村2003BHM1(春秋中期)

洪塬村位于宝鸡市陈仓区虢镇东10公里渭河北岸的二级台地上,该墓22为竖穴土坑,北、西两面有熟土二层台,东面无,南面因破坏不知有无。墓主头向南,屈肢,一棺一椁,棺底有朱砂,随葬有鼎3、甗1、小铜圈1等青铜器,以及陶壶1、罐3,石圭1

洪塬墓地位处春秋早期武公所都的平阳附近,东有秦家沟、西有西高泉两春秋秦墓地,可能与平阳都存在联系23。墓主为士一级的贵族,他遵从秦的礼治,使用秦式器物,却在头向、葬式上反映了自身的异族渊源,与秦宗室并非一系,这自然是一种文化传播现象。

 

(七)大堡子山M25(春秋中期)

大堡子山位于今礼县县城东约13公里的西汉水北岸,南端山梁突出前伸,在西汉水谷地形成狭窄的卡口,可扼守东西交通,位置十分险要。此处是春秋早期的秦君陵园,发现有中字型大墓2座、车马坑224,还有夯土城墙、建筑基址、祭祀遗址、文化层堆积,以及400余座东周时期的中小型墓葬。这些墓葬大部分被盗,除了两座中字型大墓外,考古工作者还发掘了中小型墓18座,其中的M25位于东城墙之外的墓葬区。

M25形制为平面略呈梯形的竖穴土坑,有二层台,南侧偏东处有壁龛,内有动物骨头,一椁一棺,椁上有殉狗1,下有朱砂,底部有椭圆形腰坑,殉狗1只;棺上有石圭片多件、石璧2、石锛1;墓主头西面南,仰身屈肢,颈部两侧各有玉玦1,口含玉蝉1,头部西侧有较多的小石圭片,头部左侧有青铜短剑1,顶端有铜虎1。椁西端有头箱,内有随葬品包括铜鼎3、盂1、甗1,以及陶罐6、豆1,另有漆器6,不辨器形。墓内共有铜、玉石、陶器等163件。墓的年代在春秋中期。

M25从形制、头向、葬式以及器物来看,都与普通的春秋贵族墓无别。从葬式看,主人与秦并非同族,而应是秦之异姓,但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腰坑殉狗,二是三件鼎的形制可分两式,并非列鼎,明显有拼凑的痕迹,这其实反映了墓主学习秦礼制的意图,反映了秦文化向境内异族的传播。

 

(八)秦家沟墓地(春秋中期)

秦家沟墓地25位于宝鸡市陈仓区(旧称宝鸡县)阳平镇西北约2.5公里的秦家沟村,共发现5座墓,M12位于村之西北,M3—5在村东北,相距约1.5公里,从位置、墓向、随葬器物风格及年代来看,M1M2与其余三座墓不在一起,并不能算作一个墓地,墓主也不一定属于同一人群。

M1为南北向的竖穴土坑墓,长4.1米、宽2.1米、深1.1米,一棺一椁,椁盖上有铜饰6组和铜铃6,并放置玉圭1,椁上夯土中有随葬狗1,墓主仰身屈肢,头南面东,口含玉玦2,骨架上及周围有朱砂一层,厚约0.002米。随葬器物大部分放置在头顶部棺椁之间,计有铜鼎3、簋4、方壶2、盘1、匜1、铃1、马衔1、车辖1、 1;玉凿1、环1、玦1、珠1;玛瑙珠2;骨质的管1、环1等。

M2也为南北向的竖穴土坑墓,有夯土二层台,陪葬有鼎3、簋4、方壶2、盘1、匜1等铜器。

秦家沟M1M2两座墓,与其他三座M3—5不同(其中M5葬式不明),墓主头向南而屈肢,不是后者的头向西,也并非边家庄墓地那样是直肢,所以不会是周余民,而应是归顺秦之戎狄人士,墓地葬俗与器物所表现的秦文化特质,也反映了异姓贵族向秦上层文化的学习过程。

 

(九)毛家坪M2059M2058M1049(春秋中晚期)

毛家坪位于甘谷县西约25公里的渭水上游,是秦文化重要遗址之一2620世纪80年代北京大学等单位曾经发掘272012年后,考古工作者又进行了考古调查和发掘,共发现墓葬千余座,墓地位于居址之南,以一条自然的冲沟分为沟西和沟东两个部分。沟西区有墓葬300余座,已发掘的高级别墓葬有M2059M2058等。此两墓皆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M2059墓口长5.2米、宽2.8米,深12.5米,四壁有5个壁龛,殉人6,为51男,殉人均有棺,有少量随葬品。墓主一椁两棺,椁内西部为头箱,随葬有青铜鼎5、簋4、方壶2、盘1、匜1、甗1,陶器大喇叭口罐6、小罐7等。墓主为男性,头向西,仰身微屈,棺内身旁出铜戈3、短剑2,其中紧贴人骨右臂的一件戈,胡部有秦公作子车用等铭文,其余锈蚀不易辨识。M2059年代在春秋中期,并附有车马坑K201M2058墓主拥有一棺一椁,西侧棺椁之间随葬有鼎3、簋4、方壶2、甗、匜、盘、盂各1,陶器8,包括喇叭口罐4、小罐4,以及漆木器、石圭、陶圭等,西侧二层台上殉一女性,墓主为男性,仰身屈肢,也有附属车马坑K203,内车310,以及戈、矛、弓、箭等兵器以及策等马器,墓的年代在春秋晚期。

沟东区墓葬有700余座,发掘的M1049,也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一棺一椁,椁盖板上有殉狗和石圭,椁底有腰坑,棺椁之间出土有铜鼎3、甗1、戈1、斧1,墓主头向西,仰身屈肢,墓的年代在春秋晚期。

毛家坪墓地的年代从西周中期延续到战国,笔者认为,毛家坪应是秦春秋早期秦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初县之冀的所在,M2059为五鼎墓,属于大夫一级,很可能是冀地长官。这里的人群,自是以冀戎为主,随葬的兵器说明他们不但有守边之任,也有贡献其他实物、力役之苦,如沟东区墓葬等级较低,人骨检测也说明这里的人们生前可能从事辛苦的劳作28

 

这三座墓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是头向西的屈肢葬,因此不可能是嬴姓的秦人宗室,而应是秦之异族,其本身就是冀戎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国语·晋语四》说晋文公自秦归晋,设官分职,使异姓之能,掌其远官,韦注远官即县鄙之官,与中官(内官)、近官(朝廷之官)相对,秦的情况可能类似。上述秦初县之四地,与景家庄一样,都是秦之边鄙之地,镇守这些地方的应多是秦之异姓贵族。春秋时期,这些贵族被征服后,进入到秦之统治阶层,当然也对秦礼制进行学习和模仿,以符合自己的贵族身份。从头向、器物、殉人、车马随葬、M1049所拥有腰坑等方面来看都是如此,这自然反映了秦文化向异族的传播。

 

(十)孙家南头M161(春秋晚期)

孙家南头位于陕西凤翔县西南大约15公里的千河东岸的台地上,扼守先秦水陆交通的要道,东依凤翔塬,北为灵山山地,是著名的秦人祭天之处鄜畤之所在。墓地除了西周墓葬外,还有春秋秦墓91座,车坑3座,马坑1座。此处所举的M161,并不是平面面积最大的一座,属于6座铜器墓之一。比M161更大的M191M126M160三座墓级别最高,其中M191M126都随葬5鼎,M169随葬3鼎。M126葬式不明,其余两座墓主为直肢葬。M191有腰坑,M126M169无腰坑。最大的M191,长方形竖穴土坑,方向265°,带二层台,靠近底部有壁龛,内有殉人,墓底有腰坑,墓主享两椁一棺,头西向而直肢,出有列鼎54,以及兵器戈1,陶器5,铁剑1,玉、石、骨器32,墓的东南方向有车马坑。M126M169两墓情况与M191基本类似。

M161属于出土青铜器较少的另3座铜器墓之一,竖穴土坑,方向210°,长4.3米、宽2.1米、深3.8米,墓底有熟土二层台,一棺一椁,椁内西端有头箱,随葬品多置于此。墓主头西面南,仰身屈肢,南侧壁龛内有一殉人,头东,屈肢,无葬具。墓室西北角殉狗1,头箱西南角有牛骨。出土铜器9件,计有鼎2,铃5,带钩1,削1。陶器9件,有鼎1,壶2、罐5(喇叭口2),鬲1。另有石质的圭、环、贝以及玉环等器。

M161墓主为屈肢,随葬三鼎二壶,值得注意的是三鼎的形制、质地不同,为二铜一陶,可以看出埋葬者为凑足三鼎数目的努力,与西山M2003类似,不过此墓墓主学习的应该是秦;而西山M2003的墓主学习的对象则是周。除此之外,还殉葬一人,推测墓主应为士一级的异姓贵族。墓的年代大致在春秋晚期,作为秦的有身份的异姓人士,此墓中并不随葬兵器,墓主可能是为秦服务的行政人员,由于某种原因获得了较高的身份地位(有可能是M191的属下或家臣),所以亦为秦人,从葬俗以及随葬器物中就可以看出,墓主对秦上层文化的遵从、模仿和学习的事实。

 

(十一)大堡子山M1(春秋晚期)

此墓的形制为竖穴土坑,南北向而偏西,有熟土二层台,一棺一椁,椁盖板上随葬木车1辆,墓底有腰坑(中有殉狗?1)。随葬器物有铜鼎3、甗1、铜柄铁剑1、马衔2、镞4、铃5,以及贝壳、玉玦2、石圭1、骨器2、鹿角1、玉饰2。墓主头朝南,下肢似是直肢29,并且随葬甘宁地区戎狄常见的三叉格剑30,因此推测主人应为秦之异族。

如上文言,大堡子山除了两座秦公墓外,还有中小型墓葬400余座,大部分分布在山城东北的山坡上,从葬式看,既有屈肢,也有直肢31,推测这些墓葬的主人,自然是秦人宗族和异族人士并存。以中小型墓葬与主墓的接近程度判断,其主人应是秦君身边的侍卫或近臣,而M1的主人与M25的主人一样,同是秦之异族,但应有着不同的族群来源,犹如《周礼·师氏》所记捍御王身的四夷之隶一样32,来自不同的异族。M1的主人头向与秦宗室贵族不似,却使用秦式礼器,并有腰坑的存在,作为秦君身边的人员,自然有学习的条件而使用秦文化了。

 

(未完)

来源:《中原文化研究》2017年第3

  • 上一篇文章: 从墓葬中的“异例”看秦文化的传播3

  • 下一篇文章: 从墓葬中的“异例”看秦文化的传播1
  • 发表评论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Copyright @200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8000j网(八千家)
    声明:本网站文章、数据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之用,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侵权,电函后3日内删除。
    电话:0917-15309175008 E-mail:8000j@163.com
    八千里路云和月,让爱有个家!——八千家(8000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