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八千家资讯--经验分享--正文

从墓葬中的“异例”看秦文化的传播3
    来源:8000j·宝鸡房地产网 时间:2018-5-12 17:10:29    点击数:1806    录入:绿叶

二、秦墓中异例的文化与族群意义

 

以上我们主要以春秋秦墓墓主头向、葬式的差别,列举了秦墓中的一些异例,来说明秦文化的传播现象。之所以称之为异例,是基于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在春秋秦墓中最为流行的葬俗,第一种即最上层嬴秦宗族所拥有的直肢葬、头西向、带腰坑、有殉人、随葬铜礼器、有车马坑(部分)等葬俗;第二种即屈肢、头西向的葬俗,乃嬴秦宗族之外大量的秦人所使用的一种葬俗,人群分布更为广泛,是中下层秦人的主流葬俗。异例都不合于上述两种流行葬俗,或是葬式,或是头向,还保留着自身原来的传统,与秦不同。某些器物(例如短剑)也是如此,也可体现墓主原来的族属。另外,本文所收集的例证,都是三鼎以上的铜礼器墓,其主人应是有身份的异姓人物,而对仿铜陶礼器、日用陶器等可以说明本文观点的例证并未涉及,后两者所代表的应是身份更低的异姓。

秦人在西周中期因为周室养马有功始被封于秦(今陕西宝鸡市东),西周晚期在为周伐戎的过程中逐渐崛起,其首领由大夫而西垂大夫,最后在春秋初年被封为诸侯,名义上拥有岐西之地(今关中西部以西至陇东南),政治重心也从陇东南东迁到关中一带。秦人的形成,就从西周中期被封于秦开始,其开始必定是嬴秦宗族为核心,然后融汇了西北戎狄(应主要是西戎)、周余民等族群逐步形成的。

与秦人的崛起相应,秦文化也是在西周中晚期萌芽、春秋早期开始确立的。不过,从理论上来说,西周后期的秦文化即使存在,其主人总归还是周之臣属,故不可能表现出十分明显的个性,最多可算作周文化的一些地方特征而已。所以,西周后期只能是秦文化的萌芽期。进入春秋之后,秦文化的特征才得以较迅速的形成。因为主流的文化因素总是以上层主观的提倡开始,然后才向社会的其他阶层稀释,最终存在于社会的各个阶层。即使原来就有的一些因素也是如此,即主观强调的结果。嬴秦上层在获封为诸侯之后,需要有证明自身社会与族群身份的文化标志,这是秦文化在春秋早期形成的基本动力,秦式的礼器、车马制度、葬俗等的形成,都可由社会与族群两方面的原因得以解释。

秦人的构成具有历史阶段性。西周时期,也有不同的人士进入其中,但须知此时的秦人,也是周王室之下的臣民,所以此时的秦人,主要就是指嬴秦宗族一支,这是构成秦人的基础,嬴秦宗族因此可以称作秦人本体。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入的戎狄(主要是西戎)、中原人士(如周余民、山东新民等),构成了西周至于秦亡不同阶段内涵有差异的秦人,并在文化上有所体现。根据人类学族群理论,文化因素与共同的祖先历史传说,作为构成一个具有民族意义的族群的基本要素,是秦人上层强调自己族群身份的标志,那些想进入到秦人之中的异族,自然也要加以模仿和学习,以便获得秦人的身份,本文所论证的,其实是秦人形成的具体过程和历史,只是采用了文化的视角而已。

本文中异例的年代,集中在春秋时代,族属则可划分为两部分:一是西北戎狄的墓葬,属于这类人群的墓葬有西山M1027、户县宋村M3、西高泉M1、景家庄M1、毛家坪M2059M2058M1049、大堡子山M25、孙家南头M161、大堡子山M1等;二是周余民墓葬,包括户县南关74HNM182HNM1、陇县边家庄M1M5、洪塬村M1、秦家沟M1M2等。

本属于戎狄异例墓葬,年代贯穿于整个春秋时代,这与秦和戎狄长期密切的关系、后者在春秋时代大规模进入到秦人之中的事实是吻合的。西周晚期春秋早期秦人伐戎,春秋中期以后大规模霸西戎,因此不断有戎人融入到秦人之中。本属于周余民的墓葬,年代集中在春秋早中期,也与《秦本纪》等所记载的历史阶段相合:春秋早期自文公从西犬丘(今甘肃礼县)徙都于关中西部宝鸡一带的汧渭之会,随后伐戎,戎败走,于是文公遂收周余民有之,至于春秋中期穆公二十年(公元前640年)灭掉梁、芮,此后并无大规模的吸纳周余民的行为33,此类异例年代集中于春秋早中期,也是理所当然的。秦墓中异例,无论属于戎狄,还是周余民,理论上都应在这些人群新近进入到秦人之中时才能发生,若发生时间既久,则完全融入到秦文化之中,所谓异例就不会存在了,例如圆顶山98LDM2、谭家村秦墓M24、益门村二号墓,就是如此。

此三座墓可反映戎狄进入到秦人之中的不同程度,想来周余民的情况,也当如此。从异例通例,我们可以通过文化因素,即秦文化共同体的形成,观察到秦本体之外人群融入到秦人之中的真切过程,这正是来源不同的族群进入到秦人之中的基本道路。

秦文化的传播,秦人对政治地位的追求与军事征服,显然是最主要的动力。文化的传播,可以促使异族间秦人认同的产生,这种认同反过来促使了文化的传播,最终使不同的人群形成了同质的秦人共同体。这种情况,可比拟三晋与狄、齐之于夷,甚至楚之于蛮越,四裔之民通过文化传播与同化的过程进入到华夏之中,这是中原文化与族群核心形成的必要环节。秦文化的传播虽属局部,但其重要意义,也因此不能忽视。

 

  

 

本文考察了秦墓葬中的一些异例,说明了春秋时代秦文化的传播过程。春秋早期,作为主流的嬴秦文化已经形成,其传播的对象,主要有西北戎人以及关中的周余民。这些人群通过使用秦文化,从而进入到秦人之中,最终促使了更加广泛的秦人的形成。在这个过程的背后,政治、军事力量是文化传播的最重要的推手。若从一个更大的时空与族群范围来考察,这种传播此后在战国秦时期还有发生,并最终导致西北戎狄趋于消亡与新的秦人共同体的诞生。

 

注释

根据《史记·秦本纪》记载,西周晚期宣王赐庄公伐戎的兵马七千人,是令人瞩目的庞大人群,但是否、如何进入到秦人之中,现在尚无法明朗。王志友:《早期秦文化研究》,西北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第48-5070-71页。赵丛苍、王志友、侯红伟:《礼县西山遗址发掘取得重要收获》,《中国文物报》200844日第2版;郭军涛:《礼县地区中小型秦墓的分期及相关问题研究》,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第6页。早秦文化联合考古队:《2006年甘肃礼县大堡子山东周墓葬发掘简报》,《文物》2008年第11期。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宝鸡市考古工作队、凤翔县博物馆:《陕西凤翔孙家南头春秋秦墓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2013年第4期;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宝鸡市考古研究所、凤翔县博物馆:《凤翔孙家南头》,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吴镇烽、尚志儒:《陕西凤翔八旗屯秦国墓地发掘简报》,《文物资料丛刊》(三);陕西省雍城考古队:《一九八一年凤翔八旗屯墓地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6年第5期。陕西省文管会秦墓发掘组:《陕西户县宋村春秋秦墓发掘简报》,《文物》1975年第10期。滕铭予:《论秦墓中的直肢葬及相关问题》,《文物季刊》1997年第1期。曹发展:《陕西户县南关春秋秦墓清理记》,《文博》1989年第2期。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礼县博物馆:《礼县圆顶山春秋秦墓》,《文物》2002年第2期;《礼县圆顶山98LDM22000LDM4春秋秦墓》,《文物》2005年第2期。11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渭南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韩城市文物旅游局:《陕西韩城梁带村遗址M27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2007年第6期。12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沣西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62年版,第131-140页。13宝鸡市博物馆、宝鸡县博物馆:《宝鸡县西高泉村春秋秦墓发掘记》,《文物》1980年第9期。14杜正胜:《周秦民族文化戎狄性的考察——兼论关中出土的北方式青铜器》,载于《周秦文明研究》,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507-536页。15陈洪:《中型秦墓墓主族属及身份探析》,《郑州大学学报》(哲学和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16刘得祯、朱建唐:《甘肃灵台景家庄春秋墓》,《考古》1981年第4期。17如本地白草坡、姚家河、洞山、寺沟等地西周墓。见甘肃省文物工作队:《灵台白草坡西周墓》,《考古学报》1977年第2期;刘得祯:《甘肃灵台两座西周墓》,《考古》1981年第11期;甘肃省博物馆文物队、灵台县文化馆:《甘肃灵台县两周墓葬》,《考古》1976年第1期。郑家洼M2头西向而有腰坑,年代在西周早期,与西周秦文化的关系值得注意。18甘肃省文物工作队、灵台县文化馆:《甘肃灵台县两周墓葬》,《考古》1976年第1期。密可能在西周中期以后由于北方的威胁而东迁河南,为新密。19尹盛平、张天恩:《陕西陇县边家庄一号春秋秦墓》,《考古与文物》1986年第6期;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宝鸡工作站、宝鸡市考古工作队:《陕西陇县边家庄五号春秋秦墓发掘简报》,《文物》1988年第11期。20Emma C.Bunker,Trudy S.kawmi,Katheryn M.Linduff,Wu En.Ancient Bronzes of the Eastern Eurasian Steppes from Arthur M.Sackler Collection.New York,1997,188-189,No.182.21张天恩:《边家庄春秋墓地与汧邑地望》,《文博》1990年第5期。22王志友、董卫剑:《陕西宝鸡市洪塬村一号春秋秦墓》,《考古》2008年第4期。23按照《史记·秦本纪》的记载,献公二年至武公末年平阳为秦都,凡36年(公元前714—678年),次子德公继位而徙都雍,长子白封平阳。24戴春阳:《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墓地及有关问题》,《文物》2000年第5期;礼县博物馆、礼县西垂文化研究会:《秦西垂陵区》,文物出版社2004年版,第10页。25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屈鸿钧执笔):《陕西宝鸡县阳平镇秦家沟秦墓发掘记》,《考古》1965年第7期。26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梁云、侯红伟执笔):《早期秦文化研究的又一突破:2014年甘肃毛家坪遗址发掘丰富了周代秦文化内涵》,《中国文物报》20141114日第1版。27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北京大学考古学系:《甘肃甘谷毛家坪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7年第3期。28洪秀媛:《甘肃毛家坪沟东墓葬区出土人骨的研究》,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第20页。29原报告中文字对葬式与腰坑表述不清,只在线图有所表达。30杨建华:《三叉式护手剑与中国西部文化交流的过程》,《考古》2010年第4期。相关资料统计可参杨文。另外,近年发现的春秋中晚期战国早期漳县墩坪西戎(可能是文献中的  戎)墓地,也有三叉式剑存在。参见杨月光、毛瑞林:《甘肃漳县墩坪遗址发现春秋战国戎人墓地》,《中国文物报》2015619日第8版。31戴春阳:《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墓地及有关问题》,《文物》2000年第5期。32《周礼·师氏》:使其属帅四夷之隶,各以其兵服守王之门外。且跸,朝在野外,则守内列。”33梁、芮两国在今关中东部韩城一带,本为周之诸侯,对秦也当属于周余民

(完)

来源:《中原文化研究》2017年第3

 

  • 上一篇文章: 周秦文化的交汇带

  • 下一篇文章: 从墓葬中的“异例”看秦文化的传播2
  • 发表评论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