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八千家资讯--经验分享--正文

从墓葬中的“异例”看秦文化的传播1
    来源:8000j·宝鸡房地产网 时间:2018-5-12 17:15:22    点击数:1694    录入:绿叶

  要:根据近十多年的考古新发现,秦文化的特征在春秋早期得以初步形成,嬴姓的秦人宗室贵族墓葬,拥有墓主直肢、头西向、腰坑(殉狗)、人殉、青铜礼器、车马坑(部分)等葬俗。在春秋时期陇东南、关中附近的秦墓中,有一批并非秦宗室、文化面貌总体属于秦文化,却在墓主葬式或头向等方面与上述葬俗不一致的异例。这些材料证明,秦文化在形成之后,曾向境内的异姓族群传播,在传播的过程中,政治、军事力量是最重要的推手。文化的传播对秦人族群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这种传播导致了异族间秦人认同的产生,族群认同反过来又作用于文化的传播,最终使不同的人群形成了相对同质的秦人共同体。若从一个更大的时空与族群范围来考察,这种传播此后在战国秦时期还有发生,并最终导致西北戎狄趋于消亡与新的秦人共同体的诞生。

 

关键词:春秋秦墓;秦文化;秦人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秦统一及其历史意义再研究14ZDB028)子课题秦的崛起与秦统一阶段性成果、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课题秦与戎狄文化关系新研最终成果。

作者简介:史党社,男,西北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陕西西安 710069),主要从事秦史、秦文化与文献研究。

 

秦人是以嬴秦为主体,兼容西北戎狄、周室东迁后的周余民等不同来源人群的综合体,并在不同历史阶段有所变化。根据近十多年西汉水上游、渭水上游以及宝鸡地区的考古发现可知,嬴姓的秦宗室与秦人的其他部分,即非嬴姓的人群,在葬俗上存在着差别,前者拥有墓主直肢葬、头西向、带腰坑(殉狗)、人殉等特征,后者则以头西向的屈肢葬为主,其中,是直肢还是屈肢,以及头向差异,成了判别是否秦宗室的最基本标准。秦宗室贵族墓葬的这些特点,在西周晚期春秋早期已经初步形成和显现。在本阶段,秦人不仅政治地位由于周室的册封以及伐戎而逐渐上升,而且成为西方主要族群与政治实体,初步形成的秦文化也强烈影响到了同地域的不同人群。本文欲梳理春秋时期陇东南、关中附近秦墓中并非秦宗室贵族却使用其某些葬俗的异例,来论证秦文化的传播现象,并略及其意义。

 

一、秦墓中的异例与秦文化的传播

 

这些异例,大体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墓葬的方向、形制、所出礼器与秦宗室贵族类似,却使用屈肢葬;另一种情况是墓葬其他情况与秦宗室类似,墓主头向却与秦宗室贵族不一致。这些墓葬总体的文化面貌,无疑属于已经形成的秦文化,它们的主人应是秦人统治下的戎狄或西周末年未及东迁的周余民,这两部分人理论上都属秦人

 

(一)西山M1027(春秋早期)

西山遗址位于礼县县城西侧,西汉水西岸,是近十多年发现的最为重要的秦文化遗址之一。M1027为带三个壁龛的竖穴土坑墓,方向265°。墓室长2.5米、宽1.4米、深3.3米,南端偏西的壁龛被盗扰,人骨和随葬品无存,但有棺木朽迹残留;墓室东端壁龛有一个16—17岁的女性坐姿殉人;西端壁龛有一个10—11岁的儿童殉人,头北足南,面向西,侧身,双手抱于胸前,下肢折屈向墓室。墓主仰身直肢,头东面北,双手交叉置于骨盆北侧,椁底下有一腰坑殉狗。墓室东壁龛随葬陶器4件:喇叭口罐2、陶罐2,另有玉璜1,南侧的棺椁之间随葬有陶豆4、鬲3、盂2、罐1、甗1,墓主口琀为小块玉8、海贝3。墓室北壁东部填土中有一狗骨架,东南角陶甗下有牛头骨2。墓的年代当为春秋早期。

M1027虽然与西山M2003等葬俗相似,但头向东,墓室较小,年代也稍晚,应在春秋早期,与M2003M2002等直肢葬墓位置也不相同(与M2003处于同一区域的M2004葬式不明),M2003处于礼县西山遗址西边地势较高处,M1027处于其东地势较低的屈肢葬墓地之中M2003的年代在西周晚期,头西向、直肢而有殉人,故墓主为嬴秦无疑。墓主用三鼎,应该不是庄公或襄公,而当是庄公或襄公的兄弟之类的人物。头骨上的箭头说明他的死因有可能是在伐戎战争中阵亡。

推测M1027的墓主与M2003所代表的嬴秦宗室并非同族,却与处于同一墓地屈肢葬人群存在密切关系,很可能是后者的同族。如果这些推测不误,那么M1027所具有的文化特征,应反映了秦文化向西戎上层的传播。

西山遗址中,直肢与曲肢葬墓虽有区分,属于不同的区域,但大的方面来说,还是属同一遗址。这样的例证还有其他一些,如大堡子山、孙家南头、八旗屯等,反映了不同来源人群并存的秦人的族群构成和存在状态。

 

(二)户县宋村M3与南关墓葬(春秋早期)

宋村位于户县东南15公里的秦岭脚下,北距沣西西周遗址15公里。这里是一个很大的仰韶、龙山文化与东周文化相叠压的遗址。在本次发现之前,早年也曾有春秋早期的青铜鼎、车马器的出土。宋村M3,大略为东西向100°,墓室为东小西大的竖穴土坑,一棺一椁,椁长3.1米、宽1.75米、高0.66米,棺长2.4米、宽1.03米,左右生土二层台上有殉人4,墓主葬式不明,滕铭予根据殉人为直肢葬,推测墓主人也为直肢葬。其实殉人是被肢解杀殉的,所以与直肢葬并不等同,墓主的葬式还是无法肯定。以头盖骨在墓室东部来看,头向应朝东。墓底有腰坑,其中殉狗1(头朝东),西二层台上也有殉狗1。随葬有列鼎5、簋4、壶2、甗1、盘1、匜1,铜车马器106件,陶器7,以及玉、石、骨、蚌器、漆器等。鼎、簋等铜器制作粗糙,器壁较薄。正东35米有附葬坑一座(M2),坑内有殉人、马、狗、兵器(矛2、盾?)、车器14、陶器2等。

学者们经常把户县南关的两座春秋早期秦墓M3一并讨论,所以有必要辨别后者。

南关74HNM1,已遭破坏,据说为南北向土坑竖穴,随葬铜鼎5、铜簋4,还有车马器、玉、石、陶等器物,从下文82HNM1推测,可能也头向朝南。

南关82HNM1,南北向土坑竖穴,葬式不明,可判断头向朝南,随葬铜鼎7、铜簋6,还有车马器、玉、石、陶等器物,无腰坑、殉人。

宋村M3墓主头向朝东、人殉、腰坑等葬俗,与西山M1027类似。南关的82HNM1为南北向,与礼县圆顶山98LDM2属于一个级别,只不过后者年代在春秋中晚期而已。两墓都使用当时的诸侯礼制,说明墓主身份的特殊性,可能本来就如同陕西韩城梁带村随葬七鼎的芮国之君11,具有诸侯的身份,或是戎狄君长。宋村与南关的两处墓地与典型秦宗室贵族墓不同,墓主都应当是秦之异姓。所出器物都有明显的秦之风格,以及人殉(宋村、南关墓地无),都反映了秦文化向异族的扩散。同样还有在沣西客省庄发现的71座东周墓,其中的48座东西向墓中,42座属于头西向的屈肢葬墓,与典型非宗室的秦墓无别;剩余的23座南北向墓,可能还是保留了当地的传统,但大部分也屈肢。两类墓葬的特征,与以上两地墓葬一样,无疑也是秦人势力的扩张在文化上所产生影响的结果12

 

(三)西高泉墓地(春秋早中期)

西高泉墓地13位于渭河北侧宝鸡市陈仓区东的台地上,共有三墓M1-3M1因被破坏而葬式不明,据说是屈肢,也曾出土陶器,已经被毁坏,22件铜器都出土在此墓中,包括甬钟1、铜壶1、豆1、斧2、戈7、削1、尖状器1、鱼2、銮铃2、车軎3,还有夏家店上层文化风格的剑114。由于文化面貌的复杂,学者曾对此墓的族属产生疑问。陈洪推测,这座墓的主人很可能是北方的戎狄人士15。西周末年以来,西北戎人反叛,以东方出身的军卒防备西北戎人,实合情理,犹如西周金文中被派往西北的之类。

M2墓主头向以陶位置判断,应该朝北,M3比较明确,头朝北而屈肢,据此M1M2也当头向朝北。M2M3出土有陶器多件,有鼎、簋、甗、匜、盆、罐等,都与秦式的同类器无别。

此三墓的年代约在春秋早中期之间,都采用屈肢葬,但头向朝北,与秦人中的下层有别,屈肢与秦式的仿铜陶礼器,无疑表达了墓主的秦人认同,其中的文化关系不言自明。

 

(四)景家庄M1(春秋早中期)

甘肃灵台位处关中的北部边缘,越过岐山便是灵台,是从关中西部往北通往泾河上游最为便捷的道路,景家庄便处在这一要道之上。M116是春秋早中期秦墓分布比较靠北者,出土有三鼎、兵器“□元用戈及铜柄铁剑,附近还有车马坑(M2,出土有矛1、戈2)、马坑(M3)、奴隶陪葬坑(M4),M1为秦贵族墓应无问题。其级别(鼎31)、腰坑、随葬剑的情况,都与大堡子山M25M1略似,后两者葬式明确,一屈一直,墓主也属秦之异族,但有剑无戈,很可能不像景家庄M1的主人那样为秦戍守边疆,而是秦国君之近卫或近臣。景家庄M1棺长只有1.56米,棺内两端还分别有随葬器物和殉狗,人骨可占用的空间十分狭小,所以墓主葬式应为屈肢;而以器物置于墓主头顶部,可知墓主头向可能为西。由屈肢推测墓主的族属,应是秦之异姓。若属秦之公族,则死后也不大可能葬在边疆地带。从秦器铭文来看,带有元用字样的戈,很可能是由秦之最高层(包括秦君、秦公子例如秦子,或具有重要地位的大臣例如伯丧)监制,然后授予墓主,这变相反映了墓主身份的重要,以及灵台一带独特的交通与战略地位。

景家庄M1的年代,大致在春秋早中期,其中的一些文化因素,也可从当地找到更早的文化渊源,例如墓葬形制与椁的形制、腰坑等都与白草坡西周墓相似,可能继承了当地的传统,可是从人骨方向、葬式、器物等方面来看,却都是秦式。M1的葬俗,虽然部分遵从了当地的习俗,但另外的一些特征像屈肢葬等是外来的,不是当地所拥有的人骨直肢、南北向的传统17。考虑到春秋早中期的秦人,对于关中及周边的扩展,都是以武装为后盾的殖民行为(即所谓伐戎)的结果,所以M1的墓主可能是外来的,与灵台另一处秦墓地——洞山春秋中晚期秦墓的主人,应属于不同的人群。后者可能是当地平民,属于土著,或许就是西周时期密国的遗民18

从灵台的交通地位来说,M1的主人可能是秦镇守此地的异姓武士,所以无论如何,M1所表现的文化特征,反映的都是秦文化向异族的传播。

 

(五)边家庄79LBM1M5(春秋早中期)

边家庄墓地位于陇县县城东南约4公里处的千河南岸,附近有仰韶文化遗迹,共发现秦墓30余座,其中出有54簋的墓有8座以上,见于正式报告的有79LBM1M519两座。

1979年发现的79LBM1为一残墓,可判断为竖穴土坑,方向不清楚,一棺一椁,计出青铜礼器、兵器、车马杂器及石器达100余件,其中有镬鼎1、列鼎5、簋4、壶2、盘1、盉1、分体甗1,兵器铜矛2、戈4、镞71件,车马器軎2、马衔6、节约1件,以及斨2、铃7、环4、铺首1、伞弓帽2、石管12,石贝126

1982年发掘的M5,也为一竖穴土坑墓,一棺一椁,椁上棺下,椁内有两木俑拉一木车和其他随葬品。墓主头向北,仰身直肢。随葬品有铜列鼎5、簋4、壶2、盘1、盉1、甗1,车器有铜车軎2、铃15、兔4(应为衡饰20)、车牙饰3,铜鱼17、片形饰2、椁饰7,骨饰2,玉泡饰2、玉圭11,石圭4、管2、璧1、条形饰5、贝290,陶鸟5、蹄足4、磬形饰385、耳饰2、珠20,由玉、玛瑙、绿松石组成的串饰2,等等。

边家庄是一处规格较高的贵族墓地,附近还有一春秋城址,此处是秦人通过千水谷地交通关中西部与陇山以西,以及更北的平凉、固原的通道,位置十分重要。《秦本纪》之《正义》引《括地志》云:故汧城在陇州汧源县东南三里。帝王世纪云秦襄公二年徙都汧,即此城。有的学者据此认为可能为襄公所都的千邑21,或有道理,只是还需要更多的考古资料支撑,即发现更高级别的东西向的代表秦宗室的直肢葬墓,这样才能把边家庄与秦宗室联系起来。以这两座墓为代表,通观整个边家庄墓地,从文化面貌来看,无疑属于秦文化,但也还具有一定的周文化色彩,例如北头向、铜椁饰等葬俗,都与西周以及东周时期的梁带村墓葬相似,因此这些墓葬的主人应是周余民,在秦人势力到达本地后,这些人政治上改从于秦,文化上也受秦影响,进而使用秦文化了。大量高级别的周余民墓葬集中于此,除了说明襄公都千的可能性外,也证明周余民是秦人进入关中后非常依赖的一个群体,是构成秦人的重要成分。

 

(未完)

来源:《中原文化研究》2017年第3

 

 

  • 上一篇文章: 从墓葬中的“异例”看秦文化的传播2

  • 下一篇文章: 手机网页如何全屏显示
  • 发表评论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